Discuz!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资讯

订阅

德龙钢铁丁立国:减碳责无旁贷,要积极应对

2022-07-26| 来源:互联网| 查看: 317| 评论: 0

摘要: 第二届新浪财经·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于2022年6月28至30日在线上举行,本次峰会由新浪财经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......
星空影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 https://www.xingkongyy.cc

第二届新浪财经·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于2022年6月28至30日在线上举行,本次峰会由新浪财经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,峰会主题为“共促全球ESG发展,构建可持续未来”。

上海德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在“ESG 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”环节发表主旨演讲。

丁立国说,针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的变化,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。我们其实已经开始为了减碳,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,不能回避,如果不接受,你的企业可能就面临着淘汰。他认为,减碳是一个长期的对企业的挑战,目前很多地方还不是很成熟,但是需要用企业家精神做一些突破。

丁立国介绍,我们首先找到一些成熟的路径,大胆地去试,同时也做了一些创新式的突破。“比如我们未来要尝试搞灰氢,焦炭的焦炉煤气回收,我们搞氢的制造。还有就是用太阳能,水中和搞绿氢,这都是一些路径,但不是说现在马上就见效的,有一个时间的过程。”

丁立国预计,碳汇交易很快就会出现,这对排碳的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他表示,每次产业变革、经济变革、技术变革,包括周期性的变革,都得有直面问题的勇气,必须要积极地应对,去找一些办法。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对全球的一种承诺,作为中国企业,肯定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。

以下为演讲实录:

丁立国:我们针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的变化,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改变自己,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。我认为我们其实已经开始为了减碳,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,就是为了应对全球制定的规则。所以说不能回避,它肯定会增加这个行业的成本。但是你要如果不接受,你的企业可能就面临着淘汰。碳这个事我认为是一个长期的对企业的挑战,目前很多地方还不是很成熟,但是需要企业家用企业家精神做一些突破。

我们首先找到一些成熟的路径,大胆地去试。还有是去做一些创新式的突破,也在研究。钢铁行业也不是说一枝独秀,依然在大的经济体下日子日渐艰难,像今年1—5月份我们的压力很大。在去年之前,得益于过去的去产能、限产量,还有得益于中央政府在疫情当中给了很多政策支持,目前其实依然日子(难过),我想可能随着经济调整,也可能12万亿起来,钢铁行业又会受益。如果说没有传导,可能跟着很多的一些传统行业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产业,可能都会举步维艰。

其实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都为碳花了很多钱,因为你要买指标。我们为什么要搞乡村碳惠村的试点?我们自己企业为什么要做减碳的这些措施?都是为了少支出。但是我们把这部分减碳的压力、减碳的责任,除了我们自己能做的,还有就是我们通过其它的一些方式,当然这些方式目前还在尝试阶段。比如我们未来要尝试搞灰氢,焦炭的焦炉煤气回收,我们搞氢的制造。还有就是用太阳能,水中和搞绿氢,这都是一些路径,但不是说现在马上就见效的,有一个时间的过程。

碳汇交易可能在未来,时间不好说,我估计会很快,各种农业的碳汇交易已经在厦门有了,工业的也有了交易所,对所有的经济尤其是排碳的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我们每次产业变革、经济变革、技术变革,包括周期性的变革,大家都得有一个直面问题的勇气,因为你不可能改变这个事情,必须要积极地应对,去找一些办法。它是个社会问题,你不解决,这个企业面临生存,就关掉、死掉,除非你退出游戏规则,我不玩了。你要想继续玩下去,就像我们过去这十来年的环保投入一样,你要玩出创新,玩出标杆,可能对大家会有一个引领示范。我经常说你不换地方,你得有创新干事。换地方你可以干点老事。你必须要勇于担当,中国政府对全球的一种承诺,你作为中国政府的企业,你肯定也是(有)责无旁贷的义务。我们在这方面正在积极地应对。

我是环保的标杆企业,我是环保的A类超低排放的第一批企业,我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是不限、少限。我比不达标、不超低排放的企业,相对而言我的效益会好一些。这也是我企业的实力。

依托ESG评级中心,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,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。同时,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,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,通过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,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,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。

责任编辑:吕家正

分享至 : QQ空间

10 人收藏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收藏

邀请

上一篇:暂无
已有 0 人参与

会员评论

关于本站/服务条款/广告服务/法律咨询/求职招聘/公益事业/客服中心
Copyright ◎2015-2020 起点资讯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起点资讯网 X1.0